川味食光丨“冲”出来的荤豆花
2024年,鸡豆花传统制作技艺经成都市饮食公司(荣乐园)申报为成都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早在1992年鸡豆花被评选为成都名小吃。
2021年,鸡豆花由金芙蓉酒楼成功申报为天府名菜。
这道国宴级别的川菜经典名菜,从传统佳肴到非遗瑰宝,其背后蕴藏着川菜传承的密码,也彰显了天府名菜独特的魅力与价值。
荣乐园—松茸鸡豆花 图片版权:四川省成都市饮食公司
川菜“味厚油重”是管中窥豹的固有偏见;“清鲜醇浓并重,尤以麻辣见长”才是川味的完整表达。
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以“素菜荤油,荤菜素油”体现荤素调和的理念。
“荤菜素做,素菜荤做”的烹饪手法中,著名的川菜“开水白菜”就是典型的素菜荤做;亦有“吃鸡不见鸡”,将荤料制成素形,口味做得素雅的技法,即人们所谓的“以荤托素”,鸡豆花就是“以荤托素”的典型代表菜。
这道“吃鸡不见鸡”的川菜名品,恰似川菜中的“悖论”—“以荤托素,以繁化简。”它用鸡肉与蛋清调制出豆花的形态,却又在高级清汤中沉淀川味的精髓。这种“反差感”,正是川菜文化“海纳百川,兼容并包”的核心密码。
经年累月里,传承人们坚守着传统制作。
在热气腾腾的灶台间,非遗不是凝固的技艺,而是以活态传承的姿态,化身于街坊巷陌间,成为灶台上袅袅升腾而起的腾腾热气,承载着成都的历史文化记忆,在城市的烟火日常中代代相传,持续散发着鲜活生命力与烟火气息 。
“鸡豆花”的制作有三个关键点:一是在制作过程中,要去除鸡肉中的筋膜,以保证口感细腻;二是搅拌鸡茸时要朝一个方向搅拌且时间要足够长,才能使鸡茸上劲;三是在“㸆”制过程中,需小火且适时调整方位使其均匀受热,切忌搅拌,以免破坏“豆花”的形状,使其成品兼具“色泽洁白、形态完整,入口细腻嫩滑”的特点。
清汤看似寡淡,实则由老母鸡、火腿等熬制四小时以上,扫汤去杂,方得“清如水,鲜如泉”的境界。正如川剧“变脸”藏技于形,鸡豆花以素形藏荤味,暗合道家“大巧若拙”的哲学。
全程近5小时的工艺,却只为呈现一碗形似豆花的清汤。在预制菜横扫餐桌的今天,这种“反效率”恰恰成为非遗的独特价值——它用时间筑起一道壁垒,将流水线无法复制的细腻与匠心藏于每一口鲜嫩中。
Ⅲ.从“宫廷贡品”到“社交货币”
鸡豆花的非遗故事,藏着一条隐秘的“商路密码”。
郁山古镇因盐丹之利成为古代经济枢纽,南来北往的商客将食材与技艺融合,催生了这道“盐商宴上的贵客菜”。而今,它从“喜庆宴席的奢侈品”走向大众餐桌,成为川菜文化输出的“活化石”。
在《四季菜谱摘录》和《成都通览》书中记载,在唐朝贞观年间,废太子被流放到黔州,每日是茶饭不洗,精神萎靡。手下人看到这种情况都心急如焚,李承乾贴身丫鬟对李承乾爱慕已久,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这样是心痛万分,于是便想方设法的做好东西来让他开胃,一天,因忧心太子的状况而走神,竟把鸡肉剁得过于细碎,成了肉泥。她灵机一动,将错就错,又把蛋清打成泡沫状,与鸡肉泥充分搅拌均匀,随后倒入精心熬制的鸡汤中烹煮。神奇的是,这些混合食材在汤里逐渐凝结,竟形成了如豆花般的形态。
太子吃了以后胃口大开,便大加赞赏。虽然李承乾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,但是这道他喜欢的佳肴却流传了下来,后来经过后世的改良,做法也更加的精致。
宋代郁山设镇,明清移民潮中融合八方风味,鸡豆花的诞生是商贸与饮食文明的结晶。历经千年,鸡豆花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、岁月的变迁,也记录着人们对美食的执着追求与智慧创造。
“非遗≠古老”,而是“传统与未来的对话”;
“技艺≠守旧”,而是“矛盾中生长的智慧”。
公司品牌作为川菜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不论是“川菜鼻祖”荣乐园,还是沿袭“芙蓉餐厅”的金芙蓉,都秉持着“坚守、传承、创新、发展”的理念。
从食材的挑选,到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,都严格遵循传统,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,不断探索创新,让食客品尝到最正宗的味道。